中广网广安4月27日消息(记者隆敏广安台记者苏坤明 文伟)走进春天的四川广安市武胜县白坪乡高洞村,条条水泥公路、水泥便民路进村入户,漂亮的小洋楼崛起在绿色大地上,新植的甜橙苗在春风中摇曳,养殖小区一个接着一个……村委会主任杨开云喜滋滋地告诉记者:“自纳入扶贫开发建设项目村以来,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武胜县2011年被列为秦巴山区扶贫项目区以来,采取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方式,通过实施1000万元项目资金的撬动,集中投入各类资金4433万元,革命老区贫困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整合资源拼盘开发 提速基础设施建设
在白坪乡长安村2组,村民李良平正从新修的微水池里挑水给菜地浇水。 “有了这口微水池,洗菜、浇灌都很方便,再也不用为缺水发愁了。”李良平高兴地告诉记者。“住着小洋楼,看的是有线电视,喝的是自来水,进村有了水泥公路,入户有了水泥便民路,出门不远就有超市,如今这日子过的巴适!”粒数近年变化,李良平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信心。路成网、田成方、渠相连,巨变深深烙进了贫困村群众的记忆。
“让革命老区贫困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是时代的使命、人民的重托。”情系贫困村,心牵贫困群众,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各级干部多次深入贫困村调研,《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方案》、《整村推进扶贫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决策相继出台,县级领导定点联系、相关部门整体联动等实施机制相继建立,形成了资金集聚、技术整合、措施配套、拼盘开发的大扶贫格局。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该县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理念,项目选择尊重群众意见,项目实施调动发挥群众积极性,农户主动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投工投劳折资1204万元、社会帮扶100万元,人民群众成为扶贫开发的主体。到目前,全县10个项目村实现新村建设28户、农房改造75户、整治山坪塘8口、新建灌溉渠4公里、病险水库整治1处、修入户道路10公里、修村级公路16.5公里,基础设施提速完善。
变“输血”为“造血” 力促产业大发展
“杨老板,还要备些什么货?把单子给我,好给你送来。”在白坪乡高洞村杨诚的小卖部,一辆满载商品的货车开到小卖部前,司机下车喊道。尝尽公路不畅苦头的杨诚感慨:“现在好了,要什么商品厂商直接送到小卖部。”杨诚是该村的种果大户,以前公路不畅,卖果、进农资全靠人力,既增加成本,又耽搁时间。村级公路硬化后,现在不出户,杨诚家的40亩甜橙果在地里就被销售一空了,他还办了农家乐、小卖部、村民活动室,年收入比上年增加了五六万元。
发展滞后、发展不足曾是老区最大的问题。如何变“输血”为“造血”,实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武胜县坚持开发式扶贫,加快转变老区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制约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武胜县从资源优势、现实基础和发展条件出发,开展农民技术培训10000人次,引导村民连片发展蔬菜、生猪、水果、蔬菜,连片推进飞龙镇、白坪乡乡村旅游项目,以甜橙、蔬菜为主的种植业、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业等特色新兴产业已初步成型,去年项目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
自我发展上档升级 催生发展新动力
“田书记,还有没有项目?”看见村党支部书记田明军,观音阁村村民们主动打听。对村里的事情感兴趣,是村民们在扶贫开发中最大的变化。村民李光蓉说:“以前你是你,我是我,对村上的事懒得过问。现在晓得,村上的事也是我的事。”该村去年利用扶贫项目硬化了2.5公里泥结石公路,如今又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动工修建3.2公里公路。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开启群众心灵,凝聚群众人心。
“孙儿上初中后就住在学校,我也很放心。”如今的白坪乡大水河村民张大爷特别高兴,“儿子儿媳都在外打工,过去孩子每天从学校来回都要走3公里土路,不放心啊。”县委、县政府结合扶贫工作的推进,优先解决老区群众民生问题,10个项目村村村建起了农家书屋、卫生站,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各项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从源头切断贫困老区的代际传递,老区群众自我发展上档升级,有望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后来居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