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沿滩区辖13个乡(镇)、168个行政村、24个居民社区,总人口39.05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0.19万人。自贡市沿滩区扶贫开发协会(简称扶协,下同)成立于2003年12月。八年来,协会以抓组织建设、抓资金募集、抓项目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社会扶贫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抓组织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中国扶贫开发纲要》明确了加快扶贫开发,消除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区联络组(扶协)驻会同志深感责任重大,时间紧迫,单靠少数人难以完成,在工作中也深感基层组织的缺失。为增强工作力量,区联络组(扶协)提出在我区乡镇一级建立扶贫开发组织的意见,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区联络组(扶协)2008年将建设乡镇一级扶贫开发分会作为工作重点,在调查、宣传动员的基础上,确定瓦市镇作为建立扶贫开发协会试点单位。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王朝华、副部长王丽同志与区联络组(扶协)的领导一道,多次同瓦市镇党委、政府研究建立分会,明确建会原则和必须达到的“五个”目标,明确募集资金不低于3万元的任务。并随时帮助解决分会筹备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使各项筹备工作得以顺利开展。2008年7月4日召开了瓦市镇扶贫开发分会成立大会,并通知未建分会乡镇派员参加了成立大会,现场观摩学习。瓦市镇分会成立大会后,各乡镇(新城委)积极行动,建立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开展宣传动员、募集资金、吸纳会员等一系列建立扶贫开发协会乡镇分会工作,为实现建会募集扶贫资金不少于3万元目标,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召开企业老板和商会会员座谈会募集资金。到2009年12月9日,全区13个乡镇和新城区管委会均已建立了乡镇扶贫开发分会,在自贡市区(县)中第一个实现基层组织网络全覆盖,夯实了扶贫开发工作基础。乡镇扶贫分会共吸纳理事506人,覆盖乡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村、社区和乡镇退休党支部,在分会理事中,退休干部27名,企业老板、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93名,乡镇和事业单位干部190名,村、社区干部196名。各乡镇党委政府为扶贫开发分会提供了办公场所和每年不低于6000元的办公经费。至此,乡镇扶贫开发分会实现了区委、区政府提出建会的“五有”目标(即:有牌子、章子;有办公场所和办事人员;有工作经费和扶贫开发资金;有工作制度、会议制度及财务管理制度;有扶贫工作规划、计划)。2010年3月,自贡市在沿滩区召开了市、区(县)领导参加的组织网络建设现场会,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原扶贫协会会长冯振伍对沿滩区加强基层组织网络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省委组织部以四川基层党建15期《情况通报》和省扶贫基金会6期《扶贫简报》肯定了沿滩区加强组织网络建设的作法。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2010年4月已将扶贫基金组织延伸到乡镇,建立了乡镇扶贫基金联络小组,与扶贫开发分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11年底前,各乡镇分会已改建为具有独立法人的乡镇扶贫开发协会。
二、抓资金募集,增强扶贫实力
募集资金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区乡镇扶贫组织采取了多种形式募集社会扶贫资金。
一是利用区、乡镇成立扶贫协会(分会)或换届,动员社会各界捐赠扶贫资金,截止2012年6月30日,乡镇一级募集扶贫滚动资金94.04万元,区联络组(扶协)筹集扶贫滚动资金15.8万元,全区共募集到扶贫滚动资金109.84万元。
二是以扶贫项目为载体向区内外各界募集专项资金,用于专项扶贫,使捐赠者能够实实在在看见扶贫效果。
1、开展家乡助你上大学的“栋梁工程”。2007年至2011年,共动员社会各界捐助资金累计达到140余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子女761名大学新生走进了大学校门,深造学习。
2、区在送温暖和“挂包帮”活动中,区乡镇扶贫组织广泛宣传组织动员协会(分会)各成员单位积极向困难群众献爱心、搞捐赠,2008年到2011年间,全区共募集扶贫资金427.75万元,走访慰问贫困人口4.76万人次。
3、组织围绕解决农村行路难、饮水难、读书难等问题,规划一批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积极向区内外成功人士宣传、介绍、推荐,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并献出爱心。五年来,区、乡镇区内外成功人士捐建的各类建设资金达2100万元,瓦市镇“合新小学”就是区扶贫协会成员单位统战部、教育局通过艰苦争取,得到省烟草专卖局捐资400余万元建成,解决了远离场镇几个村1000多农民子女上学难问题;2011年,自贡市成都商会副会长甘定海为老家——富全镇小学捐资1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为老家所在村修建通村公路捐资50万元。
三、抓项目实施,推动扶贫开发
区联络组(扶协)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项目为抓手,动员组织乡(镇)分会抓项目建设,推动扶贫开发。
(一)抓种源基地项目建设,区乡镇扶贫组织采取四条措施推进。一是加大资金支持,从区、乡(镇)募集扶贫资金借款12万元扶持发展。二是加强协调,召开相关部门座谈会,及时帮助解决所面临用电、用水和贷款等问题。三是加强技术支持,邀请市、区技术专家进行现场培训指导。四是积极配合争取市区科技部门立项支持,加强三大种源基础建设,现已基本建成收到良好效果。
1、支持回乡大学生陈志英、陈志兵创办的恩雅种鸭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自贡唯一取得种鸭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常年存栏奥白星种鸭均在6000只以上,并购进4台孵抱机,聘请了具有丰富经验的孵抱师搞孵抱。在区、镇扶贫组织的帮助下,经过几年的建设,已成为集种鸭养殖、孵抱、销售为一体的种源企业。2011年年产种蛋80万枚,孵抱销售鸭苗60多万羽,培育饲养5000-20000只商品鸭专业大户20户,饲养1000只以上商品鸭专业户100余户,发展小群鸭农户800余户,农民养鸭总收入2100多万元,纯收入780万元,4000多农民通过养鸭人均获纯收入1170元,使近200户贫困农户通过养鸭子实现了脱贫。恩雅种鸭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孵抱销售鸭苗获得纯收入达100万元。
2、支持在沱牌集团辞职回乡大学生陈洪兵创办白鹅养殖场。在区、乡扶贫组织的建议和帮助下,从2009年开始创办种鹅养殖,先后购进三台孵化机进行鹅苗孵化。向农民提供鹅苗。2011年饲养产蛋种鹅800只,后备种鹅700只,向346户农户提供鹅苗4万羽,出栏销售商品鹅3.8万只,农民养鹅总收入210万元,纯收入70多万元,户平纯收入2023元,人均增收505元,陈洪兵种鹅场通过出售鹅苗和商品鹅实现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
3、支持从企业回乡的钟兵创办的自贡市云锋泥鳅繁育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在区、乡扶贫组织和区科技副区长的帮助下,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2011年已成功孵化出售泥鳅苗水花5000多万尾,寸苗200多万尾,带动发展泥鳅养殖户80余户,饲养面积达500多亩,每户平均收入8万元。其中:永安镇安山泥鳅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在钟兵繁育场附近的新加村租赁水田120亩建泥鳅养殖池。2011年投入泥鳅苗2700多万尾,目前饲养管理正常,预计2012年可收获成鳅10万公斤左右,收入接近300万元以上。钟兵通过泥鳅繁育纯收入超过30万元。
(二)抓一村一品项目建设,推动整村脱贫
针对瓦市镇长乐村有养白鹅的基础,区、镇扶贫领导多次召开村民座谈会,并邀请科技副区长和畜牧科技人员到瓦市镇举办了100多人学习班,现场解难答疑,增强了长乐村建成养鹅专业村的信心,在村党支部的大力动员发动下,连续3年来,全村435户中,饲养白鹅年出栏在100只以上的农户有350户。多的户出栏达400只,全村年出栏商品鹅4万多只,仅此一项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00多元,有126户农户通过饲养商品鹅实现了基本脱贫。
(三)主动配合参与抓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实施
1、配合区畜牧局抓肉牛产业项目实施。为推进肉牛发展,区联络组(扶协)出资6000元到云南引进桂牧一号杂交橡草无偿发放给肉牛养殖大户种植;出资1.2万元支持肉牛养殖大户购买抽水机、水泵和修建氨化池,并由联络组长肖方伟带队亲自送到肉牛养殖大户手中。在区联络组(扶协)建议下,2009年,由区委、区政府主持召开有关部门和养肉牛大户的座谈会,进一步听取意见、建议,为了鼓励肉牛产业发展,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适度规模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对规模养殖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分别给予每头50元至200元的奖励,大大促进了全区肉牛产业的发展。
2、配合区畜牧局、永安镇、富全镇抓蛋鸡产业发展。紧紧依托三个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发展蛋鸡、实行“八统一”制度管理。帮助农民致富,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形成饲养3000—20000只蛋鸡大户达150多户,1000—2000只专业户100多户。2011年饲养蛋鸡存栏约80万只,年产鲜蛋14000余吨,总收入均2800万元,纯收入1120余万元,蛋鸡养殖户和在大户打工农户平均纯收入达2800元,在专业合作社领导下注册了众康牌鸡蛋商标,组织开发出无公害乡村农家蛋、乡村双黄蛋、雏蛋、枸杞蛋等多个系列品种。“众康牌”鸡蛋已进入自贡市人人乐、摩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设立专柜15个。同时“众康牌”鸡蛋已成功远销广州、广西、云南、贵州和重庆。通过饲养蛋鸡,两镇实现了15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如永安镇,直接饲养蛋鸡实现脱贫达20户,通过到蛋鸡专业大户打工脱贫农户有72户。
3、配合区农林局、九洪、王井、刘山、联络等乡镇抓了两瓜两椒(即西瓜、南瓜、花椒、海椒)产业发展,几年来区联络组(扶协)多次深入调研座谈会,指导农户加强管理和技术学习。并根据调查反映的意见建议,收集整理及时报送主管部门和区委、区政府,在区联络组(扶协)的建议下,区政府主持召开了全区花椒产业发展座谈会,表明了区委、区政府做大做强花椒产业信心和决心,并对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意见和措施,使乡镇、业主和种植大户增强了持续发展的信心。2011年全区花椒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投产面积21000亩,实产鲜椒3000吨,总产值3000万元,亩产值1454元。其中,进入高产期有1200亩,亩产值达4950元,由于种植花椒,使项目区1400多贫困农民基本脱贫,向富裕道路迈进。另外,九洪乡种植西瓜1.2万亩,有560户贫困户通过种植西瓜实现了脱贫致富,仅此一项户平收入达7750元。
4、配合兴隆镇等乡镇抓食用菌产业发展。兴隆镇食用菌协会和“斑竹林”专业合作社已实现制种、生产、加工(盐渍)、销售一体化,常年承租市区及近郊人民防空洞,种植鸡腿菇、金针菇等优质菇,并注册了“斑竹林”鸡腿菇商标。食用菌协会和斑竹林专业合作社种菌大户,常年聘用农村剩余劳动力500-600名,每名打工人员,年获得纯收入1.5万元。2011年种植鸡腿菇、金针菇达到300万袋,生产优质菇2000多吨,外销广州、深圳、上海等大城市,实现产值1500多万元,实现利润300万元。在食用菌协会和斑竹林专业合作社的帮助下,发展了50多户种植系列品种食用菌200多万袋,生产杂菇达1100多吨,较好地满足了本地市场对食用菇的需要。通过参加食用菌种植和生产使50多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区联络组(扶协)通过组织、配合、参与等多种形式,在全区共实施13个种养殖产业项目。动员组织贫困户加入项目实施区建设,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据2011年不完全统计,有近2000户贫困户通过项目建设实现了脱贫,甚至走上富裕道路。永安镇白祥村通过蛋鸡养殖项目实施,彻底甩掉了贫困村帽子。该村8组贫困户童正金全家4口人,在区、镇协会和村组织的支持帮助下,经过几年蛋鸡饲养发展,2011年,已成为饲养蛋鸡存栏达到2万只的专业大户,年纯收入达到70余万元,实现了脱贫,走向富裕。
沿滩区虽然不是连片贫困地区,也不是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但是按国家制定的扶贫新标准,经过调查测算,贫困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8%左右,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区联络组(扶协)要在区委、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扶贫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强基础、壮实力、抓项目、求实效,深入开展社会扶贫工作,服务沿滩区新农村建设,为消除贫困,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作出贡献,再立新功。 |